格物篇

大学古本序

Winnie

这篇《大学古本序》是王阳明为《大学》古本所作的序言,概述了他对《大学》精义的理解。王阳明强调,《大学》的核心在于“诚意”,而“格物”是实现诚意的工夫。他指出,“致知”是“诚意”的根本,而“格物”是“致知”的实际功夫。通过格物、致知、诚意,最终能够复其本心,达到“止于至善”的境界。王阳明批判后世学者割裂《大学》章句,偏离圣人本意,使学习远离“至善”之道。此序体现了他强调“心即理”“致良知”的核心理念,旨在引导学人回归圣贤本心,避免执于章句之末流。

答欧阳崇一书

Winnie

这封信是王阳明回复弟子欧阳崇一关于“良知”与“见闻”、“思虑”等问题的探讨。信中王阳明进一步阐释了“致良知”作为修身做学问的根本原则,强调良知虽不离见闻,却不能被见闻所局限;良知虽通过思虑而显发,却不同于人为的思索安排。他指出,当学者在“致良知”上真切用功时,万事万物、见闻酬酢皆是良知的流行与发挥,不应将之分为两事。阳明劝诫学人避免“安排思索”和“沉空守寂”的弊病,主张返本归真,体认良知的明觉之用,自然能够“先觉”而无所蔽塞。整封书信展现出他对良知工夫的深刻领悟和一贯主张,体现了他强调“知行合一”和“致良知”作为阳明心学核心思想的教学态度。

答刘内重书

Winnie

这封信是王阳明写给弟子刘内重的劝诫之书,重点在于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、放宽心量,避免因志向过大而心劳力拙。阳明提醒内重,学问工夫应扎根于“致良知”,循序渐进,不宜执着于奇特或激烈的修行方式。他以孔子“矢志而不解释”的故事为喻,说明圣人行事虽不免被人误解,但终究在于发自本心、秉持中庸之道。王阳明劝刘内重放下人我之见,避免陷入执拗偏狭,强调讲学应开阔胸襟,广纳群贤。信中展现了阳明务实、圆融的人生态度和弘扬圣贤之道的宽广胸怀。

答南元善

Winnie

这封信是王阳明写给弟子南元善的勉励之书。信中表达了王阳明对元善勤学求道、志在圣贤的高度赞许,并以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的境界来形容其专心修学、不为外物所动的精神。阳明进一步阐述“良知”圆融无碍、涵盖天地的本体,强调真正的有道之士,必然不为富贵利害、得失荣辱所牵引。他借太虚无碍之喻,说明圣人心体广大,超然物外,自在无碍。信末寄望南氏昆季能振兴关中学统,以恢复圣贤之学。整封信充满激励和期许,体现王阳明推行“致良知”学说、复兴道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
答周道通书

Winnie

这封信是王阳明答复弟子周道通的一篇讲学书信。信中针对周道通关于“立志”、“何思何虑”、“事上磨练”等问题的提问,逐一解答,阐述阳明心学的要义。王阳明强调“立志”是为学的大根本,致良知是学问的第一要务,并指出学问工夫要避免落入“有事”和“无事”两分,主张时时“必有事焉”,不断实践和体认良知之用。此外,他批评后世学者拘泥于朱熹、陆九渊之辨,主张不必争论门户之见,而应专注于自身修养和德行的实践。 整封信展现了王阳明务实、纯粹的学问态度,强调自得自觉、良知自明的核心思想。王阳明通过平实深入的阐述,劝导学者去人我之见,绝意必之私,以达“明德亲民”的境界。信中也体现他教导弟子从容、虚怀若谷、反求诸己的教育风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