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谪[zhé]居两年,无可与语者。归途乃得诸友,何幸何幸!方以为喜,又遽尔别去,极怏怏[yàng]也。
绝学之余,求道者少;一齐众楚,最易摇夺。自非豪杰,鲜有卓然不变者。诸友宜相砥[dǐ]砺[lì]夹持,务期有成。近世士夫亦有稍知求道者,皆因实德未成而先揭标榜,以来世俗之谤,是以往往隳[huī]堕[duò]无立,反为斯道之梗。诸友宜以是为鉴,刊落声华,务于切己处着实用力。
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,非欲坐禅入定。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,未知为己,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。明道云:“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,既学便须知有得力处。”诸友宜于此处着力,方有进步,异时始有得力处也。“学要鞭辟近里着己”“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”“为名与为利,虽清浊不同,在其利心则一”“谦受益”“不求异于人,而求同于理”,此数语宜书之壁间,常目在之。举业不患妨功,惟患夺志。只如前日所约,循循为之,亦自两无相碍。所谓知得洒扫应对,便是精义入神也。
译文
谪居龙场两年,没有可以交谈之人。归来途中,得以见到诸位友人,何其幸运!不过,刚刚还沉浸在喜说之中,忽然又要别离,心中甚是郁闷。
圣人之学几近失传,求道之人非常少见。你们有求道之心,但“一齐众楚”,求道之心非常容易动摇。若非豪杰之士,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卓然独立而志向不改。诸友之间应相互砥砺扶持,务必要有所成就。近世读书人中也有不少知道要追求圣人之道的,可是他们在德性上还没有什么真正的成就,就先去夸耀宣扬,导致世人的诽谤攻击,结果往往一蹶不振,这种求道者反而成为求道的障碍。诸友应当以此来警示自己,戒除那些沽名钓誉的做法,务必在自己身心上着实用功。
此前在龙兴寺所讲到过“静坐”,我并非要让大家去修禅入定。只是因为平时我们的心被外事外物纷扰牵制,不知道学以为已,所以我就想通过这种方式,来让大家补上初学阶段“收放心”的功夫。明道先生说:“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,既学便须知有得力处。”诸位友人正应当在此处着力,才能有所进步,日后才能找到得力之处。“学要鞭辟近里着已”,“君子之道,暗然而日章”(注:君子之道,虽深藏不露但会日益彰明),“为名与为利,虽清浊不同在其利心则一”,“谦受益”,“不求异于人,而求同于理”,这些话应该书写下来悬挂于墙,举目可见。科举之事并不会妨碍为学功夫,怕的是人被此事牵制,丧失了志向。你们只需如我前几日所要求的那样,一步一步地做,举业与学业两者自然可以两不妨碍。这就是所真知得“洒扫应对”,就是“精义入神”。
背景简介
1509年,正德四年己巳,阳明先生三十八岁。提学副使席书聘先生贵阳书院,是年先生始论“知行合一”。正德元年(1506年)因得罪当朝权宦刘瑾,阳明先生被贬谪贵州龙场任驿丞,赴龙场途中随地讲授,路过辰州时曾在此讲学。1509年于赴任江西庐陵任知县途中,再过辰州,与诸生相会。别过后,又于途中寄本书,叮嘱笃实用功,并阐明寺中静坐之意。
施邦曜在《阳明先生集要》一书中就此文有评曰:“‘不求异于人,而求同于理’,此是圣贤真学问。洛、蜀、关、闽诸君子,其殆未解此欤?大凡求异于人者,意见多起。求同与人,人不能卓然自立。求不愧于己,遂依附标榜,树一门户,自诧于人,曰异于时流。不知君子中立而不倚,正不须此也。此病沿留至今日,竟成积习。学问事功,一坏尽坏,有志学道者,当三复斯言。”